扬州大学
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境内公办高校
扬州大学(Yangzhou University),简称“扬大”,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高校、江苏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办学历史
扬州大学的办学源头可追溯到1902年由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建的通州师范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学校的两大前身原江苏农学院和扬州师范学院便是在其农科和文史科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它们都来自通州师范学校这个“母体”,共同成为扬州大学的历史源头。
1902年,张謇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及通海农学堂。后于1910年,农科从师范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农业专门学校。1919年,张謇将农业学校发展为私立南通农科大学。1938年,南通学院农科、纺科全部迁往上海。医科则随军内迁至湖南沅陵,与江苏医政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合并,建成国立江苏医学院。
扬州大学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联合组建,六校均始于20世纪50年代。
扬州师范学院
扬州师范学院,其前身为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建于1952年。1952年暑期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同时集中了苏北行署文教处委托私立通州师范学校代办的文史专修科,扬州中学代办的数理专修科,苏南丹阳艺术学校代办的艺术专修科,以及苏北师资训练学校代办的教育专修科的学生。1958年夏,中文、数学两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1959年,扬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苏北师范专科学校改为“扬州师范学院”。
江苏农学院
江苏农学院,其前身为苏北农学院,建于1952年,由原来的南通学院农科、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农教系和江南大学农艺系三部分组成。
张謇先生于1902年创立私立通州师范学校;1906年,通州师范内设农科;1910年,分设初高两等农校;1912年改为甲、乙两种农校;1916年,乙种农校停办,专办甲种农校;1919年,甲种农校升为农科大学;1928年,农科与医科、纺科合并,定名为私立南通大学;1930年在民国政府重新注册登记时更名为私立南通学院;1938年农科迁上海;1942年农科迁天长;1947年,农科迁回南通仍为私立南通学院;1952年,农科迁扬州,同苏南文教学院农教系、江南大学农艺系合并组建为苏北农学院,3校调整来的教师64人,学生200人,其中南通学院110人,苏南文教学院38人,江南大学52人。南通学院副院长兼农科主任冯焕文教授为首任苏北农学院院长。
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原名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建于1928年;江南大学由荣德生及其子荣一心于1946年创办。
1971年南京农学院迁扬州,两院合并定名为江苏农学院。1979年南京农学院在原校址恢复建制,江苏农学院仍在扬州校址办学。
扬州工学院
扬州工学院,其前身为扬州工业学校,建于1952年。1952年7月扬州中学工科调整并入工校,同年11月招生1200名;1953年更名为“华东第二工业学校”,隶属第二机械部领导;1955年西安建筑工程学校建筑专业教师和学生并入;1956年更名为“扬州建筑工程学校”;1958年升格为“扬州工业专科学校”,隶属江苏省领导;1961年更名为“扬州农业机械专科学校”,1962年恢复“扬州工业专科学校”校名;1965年,学校划归第五机械工业部领导,升格为“扬州工业学院”;1969年学校被迫停办;1972年,复办“扬州光学机械学校”,1978年以“南京工学院扬州地区大专班”名义增招300名大专学生;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扬州工业专科学校”,隶属关系回归江苏省;1987年升格为“扬州工学院”。
扬州医学院
扬州医学院,前身是苏北卫生行政干部学校(高邮),1951年迁至扬州,与上海私立惠生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合并,更名为苏北扬州助产学校;1953年更名为江苏省扬州医士学校;1954年南通医士学校并入;1956年更名为江苏省扬州医士、助产士学校;1958年1月又更名为扬州卫生学校;1958年6月升格为扬州医学专科学校;1959年8月扬州中医专科学校并入扬州医专;1962年6月扬州医学专科学校停办;1962年10月省卫生厅决定扬州医专附设卫校改名为扬州卫生学校,继续培养中级医、护人才,“文革”期间停止招生;1976年12月扬州卫校扩建为江苏新医学院扬州分院,设3个专科专业5个中专专业;1978年下半年,由于原江苏新医学院撤销,扬州分院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高等医学专科学校;1984年,教育部批准扬州医专升格并定名为“扬州医学院”。
江苏商业专科学校
江苏商业专科学校,其前身是南京商业专科学校,源起于1958年成立的南京市财经学校。1963年在南京市财经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由省市合办的南京商业职业学校;1965年夏初经省政府批准改建成南京商业专科学校;1965年秋学校再易名为南京半工半读商业专科学校;1971年学校停办,1979年恢复南京商业专科学校,改名为江苏商业专科学校;1982年2月学校迁来扬州,与驻扬的江苏省商业学校合并建校,成立新的“江苏省商业专科学校”。
原江苏省商业学校是1952年10月在私立镇江新华中学基础上创建的,原名为苏南镇江商业学校。1953年江苏建省时改称江苏省镇江商业学校,1955年8月迁来扬州,并改名为江苏省商业学校。
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
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其前身为1950年创建于南京的淮河水利专科学校,1951年1月改归华东水利部领导,7月改称华东水利专科学校;1952年10月,一部分与华东地区其他高校的水利系(科)合并,成立华东水利学院,一部分改办中专,定名华东水利学校,1954年10月改由中央水利部领导,1955年7月更名为水利部南京水利学校;1958年7月学校下放江苏省,同年9月升格为南京水利学院,附设中专部;1960年1月迁校扬州,改称江苏水利学院;1962年6月大学部学生调整到苏北农学院,中专部停办;同年9月水利电力部接收学校,改为水利电力部扬州水利学校。1970年1月学校再次下放江苏省,改称江苏省扬州水利学校;1984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
1992年5月19日,经国家教委批准,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联合组建扬州大学。1997年,学校将重复系科、专业全部从原学院迁出,按两大学科群加以归并,规范专业名称,分别成立经济管理学院和建筑工程学院。1998年1月,全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在扬州大学举行,扬州大学开始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综合性大学框架。2015年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联合印发《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共建扬州大学的意见》,学校成为新一批省部共建高校。
2024年3月1日,扬州大学与盐城市人民政府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3月28日,扬州大学与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扬州市人民检察院举行三方共建“江苏省职务犯罪检察研究基地”签约仪式。9月25日,扬州大学盐城临床医学院正式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32个学院(部),1个独立学院,开设109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3大学科门类。
附属医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全校有教职员工60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2900多人,医护人员2200多人,具有高级职务教师1500多人,博、硕士生导师3500多人,自主培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外籍院士3人,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A类入选者(含青年)11人、B类入选者9人,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4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4个,博士后流动站22个;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优势学科10个,“十四五”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0个,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2012年教育部对各高校一级学科进行评估排名
扬州大学参评的一级学科一共32个,具体排名如下: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2月,学校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6个、二期项目41个,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优秀研究生工作站38个,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项目8个,28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临床医学及师范类专业认证和评估。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6项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1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3月,学校依托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阿10+1高教合作、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等项目和平台,先后与56个国家(地区)的286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获批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基地,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5个,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智项目97项。
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双方为中国扬州大学和澳大利亚查理·斯窦大学(Charles Sturt University),项目名称为“国际商务商学士学位教育项目”。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学校目前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800多项,年科技总经费11.9亿多元,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7项、何梁何利基金奖3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项;研制的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VII株)获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连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1项成果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十三五”以来,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7项(第一完成单位5项),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全覆盖”;获得部省级自然科学类成果奖152项(第一完成单位),其中一等奖16项,人文社科类部省级成果奖105项(第一完成单位),其中一等奖22项。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拥有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1个,部、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30个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研究院(基地)7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个。
学术资源
该刊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该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苏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儒商研究”“扬州文化研究”“女性文学多棱镜”“审美新视角”等特色栏目。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该刊为综合性高等教育研究刊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和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类问题,既发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性研究论文,也刊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内容覆盖了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该刊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心、《教育文摘周报》《新华文摘》等都不同程度地转载、摘引该刊所发论文。该刊为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江苏省期刊方阵优秀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该刊是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理科学和化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等门类的学术论文。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该刊被美国《数学评论》(MR)、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德国《数学文摘》(ZBL)、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力学文摘》等国内外著名检索期刊收录。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华艺数位艺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收录。
该刊是综合性农业与生命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园艺、植物保护、食品科学、基础医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该刊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图书馆分别入选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联合国粮农组织AGRIS、英国CABI、动物学记录(ZR)、美国DIALOG、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国内所有以”中国”名头出版的农业文摘类期刊和部分医学文摘期刊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作为一次文献源期刊收录。2002年以来多次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学术类一等奖),蝉联江苏省双十佳期刊。
截至2023年5月,扬州大学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累积量为406万册,其中线装古籍10余万册、8741种,全国珍贵古籍9部、江苏省珍贵古籍22部;纸质报刊累积量为43.6万册;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等大型文献;馆藏中苏北方志较为齐全,敦煌学、农业、烹饪类文献颇具特色;拥有各种中外文电子资源,包括中国知网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超星汇雅电子图书平台、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华艺学术文献数据库、Springer、EBSCO、Web of Science、Elsevier、Proquest、Wiley、EI、IEEE/IEE等国内外各类数据库120余种,自建数据库8个。
文化传统
形象标志
扬州大学
1、从整体看,标志是一棵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标志首先从外形上突出了扬州大学的学校性质,也表达了百年扬大如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2、从内部结构看,标志内部由一个地球、一只展翅的仙鹤组成。仙鹤是扬州的典型吉祥物,此时,周围的树冠可视为祥云,与仙鹤组成了“鹤舞九天”的生动画面,表达了扬州大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豪迈气概。
3、标志的外轮廓,既是树冠又是片片祥云,同时象征一座知识高峰,通向高峰的路崎岖曲折,需要扬大人不畏艰难险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向上攀登。
4、从标志的构成元素看,仙鹤隐含英文字母Y,大树的主干是英文字母U的体现,Y U分别是Yangzhou University的字首,组成扬州大学的英文缩写。
5、标志浑然一体,和谐生动,以自然绿呈现,易于识别、易于记忆、易于传达。该标志自扬州大学合并办校以来,一直沿用,具有认知方面的公众基础。
6、标志的基本色是自然绿(自然绿02号),辅助色为中国红(中国红02号)。绿色象征着“生命、青春、和平、安详、新鲜、希望、成长、发展”,自然绿则在其基础上增添了“深远、稳重、沉着、睿智”。将自然绿定为基本色,既与学校的百年历史文化天然契合,又与学校所在地扬州——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完美融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科学发展,绿色更象征着百年名校青春焕发,以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精神状态,奋力推进“两个转变”,努力建设高水平大学。中国红则具有“平安、喜庆、尊贵、和谐、团圆、成功、兴旺、浪漫、热烈”的象征意味,寓示着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现代创新理念交相辉映。学校视觉识别系统一般应用基本色自然绿02,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辅助色中国红02。
以上资料参考来源:
精神文化
坚苦自立
“坚苦自立”,取自近代中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为其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即扬州大学的源头)所立校训。
坚苦自立”的内涵十分丰富。“坚,刚也”(《说文》)。“坚”的本意是牢固、结实,含执着、刚正、笃实之意。“坚苦”是指抱定宗旨,矢志不移,勇往直前;含有信念执着、意志坚强,勤勉刻苦、务实笃行之意。“自立”是指不依赖他人,凭自己的劳动而独立生活,靠自身的努力而有所建树,含有自尊自信,自强不息之意。
“坚苦自立”,关键在“坚苦”,根本是“自立”。一方面,非“坚苦”无以“自立”,另一方面,坚毅刻苦的意志品格,又源于“自立”者强烈的自我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中国自古就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后世学人更是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视为至高至善的人生追求。
以上资料参考来源:
求是、求实、求新、求精
求是,就是摸索规律、探求真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精神和作风的体现,也是人类进步孜孜以求的目的和一种传统美德。建校一百多年来,一辈辈扬大人勤勉诚朴,孜孜矻矻,坚持不懈探求科学的真理,为国家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他们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坚持真理,追求崇高;遵循规律,摸索规律,在教书育人、科研实践和社会服务中,取得了了一个个突出的成就。
求实,是指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求实、务实、扎实、踏实的作风和学风。扬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各学科的发展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艰难历程,这其中,扬大人以诚实、正直的良好品德,求实、务实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崇尚实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既成就了学校润泽桃李、绵延流长的百年文脉,也铸就了扬大人其道弘远、其德芬芳的道德和人格文章。
求新,指的是一种大胆探索、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不断登攀的崇高精神境界,一种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回溯百年风雨,扬州大学的历史,是一部敢为人先,敢闯敢干,革故鼎新,其命维新的改革发展史。无论是60年前,学校从南通西迁扬州,择新址而开新业,还是20年前,六校聚合升华,书写全国高校体制改革新篇章,学校每一个改革发展的重要节点背后,都印刻着鲜明的求新求变的烙印。求新,不仅是学校承继自历史的一种精神品格。
求精,就是精益求精。求精,既是手段、方法、途径,也是目标;既是工作、学习上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也是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所能达到的完美境界。长期以来,学校师生克勤克俭,求真求精,领导干部精通业务,精细管理;教师严谨治学,精心育人,追求精品,培养精英;学生刻苦求知,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止于至善,已成为学校沉潜诚朴的一种精神风尚和文化气质。
以上资料参考来源:
厚德抱朴、弘道树人
“厚德”一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历来为志士仁人所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易经·大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厚德”,意即拥有厚重的德行,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抱朴”,即保持一颗朴素、纯净的赤子之心,做人做事坚守道德标准,朴实笃厚,坦荡大度。“厚德抱朴”是指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爱生敬业、严谨笃学、勇于创新、追求至善,这正是扬州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品格写照。
“弘道树人”中的“弘”有广大、充实的含义,“道”是指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的思想理论和正确的路径、方法等。《论语•卫灵公十五》中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古往今来,对“道”的发扬光大,乃人的天职,亦是文化事业的天职。“弘道树人”是指教育工作者探求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以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化育英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传承学校百年办学的优良传统和精神禀性,立德厚德,载物树人,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以上资料参考来源:
学之以恒、行之以德
学之以恒,行之以德,既是治学的准则,也是育人的理念。于治学而言,惟有持之以恒,方能有所长进,有所成就,这就是“学之以恒”。治学的要旨在于“勤”“谨”“恒”三字。“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真知灼见来自勤学、勤思、勤问;“治学尚为严,为人亦需谨”,学问不容许半点虚假,来不得半点浮躁,需要下一番扎扎实实的功夫;“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治学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只有不断求知、不断求新,才能达到“穷韫奥、致良知”的境地。
在为人之道方面,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加强品德修养,注重身体力行,学会做人、做事,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是“行之以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立德是第一位的。一个具备道德观念的大学生,应该坚持以德修身,以德御才,实现为人与为学、人品与学品、道德与文章的统一,努力成为一个思想先进、道德高尚的人。其次是要坚持知行统一。“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一个富有崇高理想的大学生,应该脚踏实地、诚诚恳恳地做好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努力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
以上资料参考来源:
以上资料参考来源:
社团文化
扬州大学有校工会主,法学协会,扬州大学学生集邮协会,教职工“绿色行”自行车骑行协会等组织。
2023年6月17日和21日,由校工会主办、篮球协会承办、体育学院协办的2023年教职工“四人制”篮球赛在瘦西湖校区篮球馆成功举办,共有30个二级工会组成24支代表队参加比赛。教职工篮球比赛旨在为爱好篮球运动的教职工提供一个强身健体、增进交流的平台。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得到二级工会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各代表队本着友谊、健康、参与的原则,充分展现了扬州大学教职工敢于拼搏、勇于突破的竞技精神,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2021年4月,为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普及飞镖体育运动项目,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由校工会主办、教职工飞镖协会承办的“扬州大学第一届教职工飞镖邀请赛”在荷花池校区逸夫图书馆教工之家顺利举行。来自各二级工会的近50位选手参加了本次比赛。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截至2024年5月,扬州大学现有6个校区和1个规划建设校区。6个校区分别为:荷花池校区、瘦西湖校区、文汇路校区、江阳路北校区、江阳路南校区、扬子津校区,1个规划建设校区为高邮校区。
荷花池校区位于扬州市大学南路88号,设有新闻传播学院、医学院、护理学院。
瘦西湖校区位于扬州市四望亭路180号,设有文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文汇路校区位于扬州市文汇东路48号设有农学院、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兽医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音乐学院。
江阳路北校区位于扬州市江阳中路136号,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江阳路南校区位于扬州市江阳中路131号,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扬子津校区位于扬州市华扬西路196号,设有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旅游烹饪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商学院。
高邮校区位于扬州高邮市卸甲镇扬州大学(高邮)现代农业科教示范园区,截至2023年5月,高邮校区二期工程仍在建设中。
知名校友
所获荣誉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扬州大学官网.2024-07-31
扬州大学博士后招聘公告.扬州大学博士后流动站.2019-10-14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1 09:40
目录
概述
办学历史
参考资料